錦州醫科大學:調整優化專業 匹配人才供需
在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背景下,錦州醫科大學緊密對接國家戰略與區域發展需求,系統推進專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升級,通過構建交叉融合專業體系、深化人才培養內涵、建立動態預警機制及前瞻布局“大健康”生態,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學科專業發展之路,著力培養新時代復合型醫學人才。
錨定戰略需求,構建交叉融合的專業體系。錦州醫科大學以服務“數字遼寧、智造強省”建設為導向,制定《本科專業設置、調整與建設管理辦法》,通過“調、停、轉、增”優化布局,構建“醫學+X”學科專業交叉體系。近年來,新增健康服務與管理、智能醫學工程、生物醫藥數據科學等8個交叉學科專業,其中智能醫學工程專業依托健康管理現代產業學院,整合醫學、工學、管理學多學科資源,形成“醫學知識+工程技術+管理能力”的三維復合培養模式。同時學校探索增設老年醫學與健康等專業,計劃停招公共事業管理等傳統專業,通過資源整合升級改造食品營養與健康、預防醫學等專業,賦予專業新內涵。讓專業布局與產業需求同頻共振,精準匹配區域產業發展脈搏。
深化內涵建設,重構醫學人才培養體系。錦州醫科大學以成果導向教育(OBE)理念為核心,學校全面修訂人才培養方案,重構“需求導向-能力本位-產教融合”的培養體系。課程改革突出數字素養,強化計算機與人工智能課程模塊,將 Python 編程、大數據分析納入臨床醫學等專業核心課程,推進人工智能與醫學跨界融合,培養“醫學+數字技術”復合型人才。深化實踐育人,建立健全“基礎實驗-臨床實踐-創新創業”三級實踐體系,在臨床醫學專業全面實施“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教學模式,夯實學生實戰能力。
數據驅動管理,建立動態預警機制。錦州醫科大學創新構建“數據監測-評估診斷-預警調整”的全鏈條管理機制,制定《本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實施方案》,以教育部本科教學基本狀態數據、近三年招生就業質量、畢業生深造率、用人單位滿意度、內外部評估結果、辦學條件達標情況等6項核心指標為抓手,實施專業動態優化調整。依托《本科專業評估實施辦法》,通過8個一級指標、28個二級指標、78個觀測點,對專業進行科學“體檢”。預警體系以量化數據為支撐,聚焦六大核心指標:教育部和省教育廳預警專業;評估不合格專業;排名后10%專業;連續3年一志愿錄取率<70%專業;初次就業率<60% 專業;生師比不達標專業。基于數據驅動,近年已停招保險學、食品營養與檢驗教育等專業,撤銷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專升本招生規模縮減82%,實現專業精準調控。
前瞻布局“大健康”,構建學科發展生態。面向未來,錦州醫科大學圍繞“大健康”理念,實施三大工程,推動醫學教育創新升級。一是學科交叉融合工程:重點發展智能醫學、生物醫藥數據科學等新興前沿專業,推動醫學與人工智能、大數據深度融合。二是專業質量提升工程:建立專業建設質量年報制度,實施“一流專業培育計劃”,力爭3個專業達到國家級一流專業水平。三是產教融合深化工程:與省內頭部企業共建2個現代產業學院,實現“招生即招工、畢業即就業”,打通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最后一公里”。
站在新起點,錦州醫科大學將繼續深化專業供給側改革,以高質量學科專業建設培育“有溫度、有擔當、有創新力”的新時代醫學人才,為教育強省和健康中國戰略貢獻強勁“錦醫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