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下的堅守 守護每程回家路
日前,我國多地迎來強降雨天氣,部分地區甚至出現大暴雨。面對嚴峻的防汛形勢,各地各部門迅速行動,加強隱患排查、備足防洪物資、及時轉移群眾,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其中,鐵路部門從高科技監測到基層站點應急準備,一系列扎實有效的措施,展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擔當。
科技賦能,織密防汛“監測網”。在沈鐵沈陽高鐵基礎設施段的安全生產指揮中心,電子屏幕上實時跳動的衛星云圖、雷達數據和雨量監測信息,構成了嚴密的防洪預警體系。國鐵沈陽局整合遼吉蒙“兩省一區”4500余個雨量站的數據,實現信息共享,讓防汛決策更加精準高效。這種“科技+責任”的防汛模式,不僅提升了應急響應的速度,也讓防災減災更加科學化、智能化。防汛工作,防在“預”,勝在“早”。過去,防汛主要依賴人工巡查和經驗判斷,如今,大數據、衛星遙感等技術的應用,讓雨情水情可監測、可預警、可調度。鐵路部門通過科技手段,將被動應對轉變為主動防御,為安全度汛提供了有力支撐。
未雨綢繆,打好防汛“主動仗”。在沈鐵錦州車務段楊樹灣站,沙袋、繩索、發電機等防洪物資整齊碼放,站長宋玉偉仔細清點備品,確保應急物資隨時可用。更值得一提的是,車站還新增了折疊床等生活物資,以備周邊群眾避險之需。這一細節,折射出鐵路部門“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無備”的防汛理念。防汛救災,物資儲備是基礎,但真正的考驗在于能否把工作做在前頭。
責任在肩,筑牢防汛“生命線”。鐵路作為國民經濟大動脈,在防汛抗災中肩負著重要使命。無論是高鐵線路的安全運行,還是普速鐵路的防洪排澇,任何一處隱患都可能影響整體運輸安全。因此,必須時刻繃緊安全這根弦,確保責任落實到人、措施落實到位。從指揮中心的實時監控,到基層站段的物資準備,再到一線職工的24小時值守,防汛工作環環相扣,容不得半點松懈。只有每個環節都做到萬無一失,才能確保鐵路運輸安全暢通,才能讓人民群眾在暴雨天氣中依然能夠平安出行。
防汛救災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也是一場對責任與能力的考驗。鐵路部門以科技為支撐、以預防為重點、以責任為保障,構筑起一道堅實的“安全堤壩”。這背后,是“人民鐵路為人民”的初心,更是對“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理念的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