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談科學謀劃遼寧“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一)
中新網遼寧新聞7月16日電 (通訊員趙球 張超 荊雪)日前,遼寧省委“十五五”規劃建議起草組會議在沈陽召開,會議指出,“十五五”時期是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也是推進新時代遼寧全面振興的關鍵時期。
當前,高質量推進“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亟需前瞻洞察國際國內形勢發展變化,精準把握“十五五”時期的階段性特征和遼寧在全國發展大局中戰略定位。這要求深入調查研究,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在確定發展思路和戰略舉措時注重體現自身特色、發揮比較優勢。
近日,圍繞“科學謀劃遼寧‘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題,東北大學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邀請部分專家發表了觀點和看法。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耀認為,“十五五”時期是遼寧全面振興的關鍵窗口期,需立足國家戰略需求與區域比較優勢,以創新驅動、綠色轉型和開放合作為抓手,推動高質量發展。一是強化創新驅動,培育新質生產力。聚焦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優勢領域,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共建創新聯合體,突破“卡脖子”技術;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推動沈陽、大連科創走廊建設,打造東北亞科技創新高地。二是深化綠色轉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低碳化改造,推動鋼鐵、石化等產業綠色升級;大力發展風電、氫能等清潔能源,建設遼東綠色經濟區;培育冰雪經濟、生態旅游等新業態,實現生態價值轉化。三是擴大開放合作,融入雙循環格局。依托自貿試驗區、RCEP等平臺,深化與日韓、東北亞經貿合作;提升港口物流樞紐功能,打造“一帶一路”北向開放門戶;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協同聯動,吸引產業鏈關鍵環節布局遼寧。四是突出民生導向,夯實振興基礎。加大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投入,吸引人才回流;推進縣城城鎮化補短板,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完善營商環境,激發民營經濟活力,以民生改善凝聚振興合力。遼寧需以全局視野謀劃差異化路徑,將資源稟賦轉化為發展動能,提升維護國家五大戰略安全的能力,為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和國家現代化建設貢獻“遼寧方案”。
遼寧省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李萬軍認為,“十五五”時期是我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蓄勢攻堅期,也是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承前啟后期,更是我國突破圍堵全面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戰略轉折期。對遼寧來講,我們正處于構筑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關鍵階段、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基本實現全面振興的關鍵階段。面對國內國際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十五五”時期,遼寧一定要抓住機遇,科學謀劃,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東北、遼寧振興發展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實《關于進一步推動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對標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新時代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發展目標,以及二十屆三中全會確立的到2029年、2035年的實現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研究“十五五”的總體思路。
一是要加快新發展格局,推動遼寧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二是要以產業結構優化為重點,加快構建具有遼寧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三是要以創新遼寧建設為抓手,實現動能轉換,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四是要以推動沈陽大連“雙核驅動”為抓手,完善區域發展新格局;五是要進一步發揮區位優勢,打造對外開放新前沿,建設新高地;六是要以優化營商環境為基礎,全面深化改革,為遼寧高質量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遼寧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一級巡視員王成鑫認為,加快遼寧“十五五”振興發展,需要推動豐富的科教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一是推進科技教育人才一體發展。以“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為核心,健全科技創新體系,打造國家實驗室遼寧基地等高能級創新平臺,發揮高水平高校院所和科技領軍企業的帶動作用,布局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教育要突出支撐科技和培養人才的功能定位,“雙一流”高校和學科要強化創新平臺和成果產出,動態調整專業和培養方案。深化科技、教育、人才體制改革,聚焦松綁、激勵、容錯等關鍵點。二是推進科技金融產業融合發展。以“打通”為關鍵,構建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金融支持科技創新、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通道。圍繞現代化產業體系配置資源,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積極布局未來產業。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構建“一體兩翼”新質生產力育成體系,完善雙向揭榜機制,突破概念驗證“最初一公里”和中試“最后一公里”的成果轉化瓶頸。落實金融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政策措施。三是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施規上企業研發“雙清零”行動,解決研發投入少、人才短缺問題。政府通過聯合基金、創新聯合體等方式引導和組織創新;搭建供需平臺、培養技術經理人等方式強化服務。以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市場機制有組織地推動產學研合作、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以及央地協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