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談科學謀劃遼寧“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二)
中新網遼寧新聞7月16日電 (通訊員趙球 張超 荊雪)日前,遼寧省委“十五五”規劃建議起草組會議在沈陽召開,會議指出,“十五五”時期是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也是推進新時代遼寧全面振興的關鍵時期。
當前,高質量推進“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亟需前瞻洞察國際國內形勢發展變化,精準把握“十五五”時期的階段性特征和遼寧在全國發展大局中戰略定位。這要求深入調查研究,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在確定發展思路和戰略舉措時注重體現自身特色、發揮比較優勢。
近日,圍繞“科學謀劃遼寧‘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題,東北大學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邀請部分專家發表了觀點和看法。
遼寧省政協副秘書長連家明認為,“十五五”時期,遼寧實現振興目標有兩點至關重要,一是穩住石化基本盤,二是扭住創新牛鼻子。這是遼寧發展最關鍵的底層邏輯。
第一,穩住石化基本盤,加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對于遼寧實體經濟而言,石化產業是真正的最大基本盤,2022年營業收入達到1.1萬億元,遠超冶金新材料、裝備制造和優質特色消費品。“十五五”是個極其重要的窗口期,這期間能否順利實現石化產業轉型升級,很大程度決定著未來遼寧經濟能否實現平穩運行乃至加速騰飛。做到這一點,至關重要的就是要加速新技術尤其是顛覆性技術的落地應用。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等單位已儲備了甲醇制烯烴等一大批關鍵性成熟技術,對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意義十分重大。為此,建議遼寧省委省政府加速相關布局,支持盡快建立甲醇儲備基地,優化石化資源配置,不要錯過這次石化升級的歷史性機遇。
第二,深化體制機制創新,發揮教育科技人才優勢。遼寧是教育科技大省,但長期以來豐富的科教資源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沒能充分發揮作用。“十五五”期間,必須緊盯創新,深化改革,釋放潛能,加速實現遼寧省教育科技人才和新質生產力提升的良性循環。優化學校學科設置和培養機制,使人才教育培養更好地適配市場需求。進一步豐富人才引育用留政策,并確保政策執行到位。充分利用中國技術交易所等平臺的功能創新和政策創新,加大宣傳力度,徹底破除成果估值和決策風險等對科技成果轉化的制度性桎梏。以區域科創中心建設為契機,加速沈陽渾南科技城和大連英歌石科學城建設,以科技資源集聚加速高新技術產業集聚發展,打破“卡脖子”難題。提升中試基地市場化程度,在更高維度共建共享,最大化資源配置效率。總結產研院等平臺先行先試經驗,更大范圍釋放改革紅利。
遼寧省委財經辦(改革辦)原一級巡視員李方喜認為,第一,依靠深化改革補短板。“十五五”期間,要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使市場機制在競爭性領域的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促進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有機結合。要圍繞“五大安全”戰略定位深化改革,不斷提高維護“五大安全”的能力,不斷提升維護“五大安全”的戰略價值和經濟價值。繼續深化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改革,為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創造良好制度環境,培育更多具有活力的市場主體。要謀劃實施一批突破性強、帶動力大的首創性、集成式、差別化改革舉措,打造一批具有遼寧辨識度的改革成果,以改革突破推動振興突破。
第二,依靠深化改革鍛長板、揚優勢。遼寧有很多長板,但作用發揮不夠充分,獨特優勢不夠突出,迫切需要通過制度創新,鍛長長板、放大優勢。比如,遼寧科技教育資源豐富,必須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整合創新要素。一是構建教育科技人才貫通的創新策源體系,發揮高水平大學基礎研究主力軍作用,協同科技攻關,提升創新效能。二是統籌高水平大學、高能級科創平臺、科研院所、企業研究機構人才資源,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引育。三是貫通教育科技人才相關職能,強化議事聯動、工作聯動、政策聯動,從政策層面打破條塊壁壘,破解工作堵點,暢通人才流動通道。
遼寧省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張季認為,在科學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上,要著重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把推動高質量發展放在首位,通過發展化解矛盾、解決問題。在科學謀劃產業布局的基礎上,圍繞我省優勢產業、重點企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進一步提升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水平,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格局。強化財源建設理念,通過政策引導和要素保障等,推動更多高質量項目落地實施,培植壯大財源,增強發展后勁,促進財政經濟形成良性循環。
第二,要堅定不移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以財稅改革帶動其他領域改革。堅持激勵相容,加快推動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進一步優化均衡財力、兜底保障、激勵發展的政策措施,提高基層財政保障能力,充分調動各地發展經濟、培植財源的積極性主動性。健全預算管理制度,深化零基預算改革,完善支出標準體系,加強項目庫建設,強化預算績效管理,建立黨政機關過緊日子長效機制,優化財政資源配置,提升財政科學管理水平。
第三,要統籌發展和安全,積極防范化解風險。深入分析、整體研判風險狀況,完善動態監測、提示預警、應急處置、激勵約束等管理制度機制,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堅持“三保”優先,加大財力下沉和資金統籌保障力度,兜牢基層“三保”底線。加強債券項目儲備,優化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管理,保障高質量項目建設資金需求。嚴格落實我省一攬子化債方案,降低債務成本,緩釋債務風險,防止債務“爆雷”,確保風險總體可控。
第四,要加強財會監督,進一步嚴肅財經紀律。完善財會監督體系,嚴肅查處擠占挪用財政資金、違法違規舉債、虛假化債等突出問題,加大懲戒力度,嚴肅追責問責,發揮震懾作用。樹牢法治觀念,嚴格執行預算法等法律法規,推進依法行政、依法理財。堅持標本兼治,突出問題導向,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內控機制,確保財政資金安全規范有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