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為箋,奔馳高鐵書寫“中國答卷”
中國高鐵,從平原到戈壁,從凍土到洋面,跨越多樣地貌,連接天南海北。截至去年底,高鐵里程達4.8萬公里。這一成就的背后,凝聚著中國智慧與硬核實力,鑄就了令世界矚目的“中國速度”。
防風工程的技術運用是高鐵突破極端風環境限制的“通關密鑰”,也是中國工程智慧在荒漠戈壁的生動鐫刻。蘭新高鐵它東起甘肅蘭州,途經青海西寧,西至新疆烏魯木齊,全長1786公里。在高鐵路基的迎風側,設有3.5米至4米高的擋風墻;地處大風區的124座橋梁,配備了總長95公里的擋風屏,在百里風區,長達1.2公里的防風明洞,相當于在路基上拼裝了一座完整的“地上隧道”。高鐵建設者探索應對風沙災害“三大法寶”不僅為列車遮擋風沙、保駕護航,當高鐵在戈壁地帶奔馳時也讓西北大地的資源流動與人文往來掙脫了風沙的桎梏。
建設“破局”,技術“破冰”是高寒高鐵從構想變為現實的核心引擎,也是中國高鐵勇闖技術無人區的生動注腳。哈大高鐵北起黑龍江哈爾濱,南至遼寧大連,是世界上第一條穿越高寒季節性凍土地區的高鐵。在建設中非凍脹填料與防凍護道,為路基筑起雙重防線。針對動車組本身,新裝備迷宮式結構過濾網和防護網阻止冰雪進入設備艙。繼哈大高鐵之后,哈齊高鐵、哈牡高鐵、哈佳高鐵、牡佳高鐵相繼投入運營。正在建設哈伊高鐵、沈白高鐵,既與京哈高鐵實現銜接。高鐵的快速發展,不僅激活了區域經濟的脈搏,實現了“速度”與“效益”的雙重跨越,也成為撬動東北振興的有力杠桿。
跨海逐浪的突破是中國高鐵向海洋延伸的里程碑,也為全球跨海高鐵技術樹起新坐標。作為我國首條設計時速350公里的跨海高鐵,福廈高鐵沿線上坐落著3座世界級跨海高鐵橋梁——泉州灣、湄洲灣、安海灣跨海大橋。安海灣跨海大橋的索塔鋼錨梁和支座采用了耐腐蝕鋼,福廈高鐵綜合應用智能傳感、物聯網、云計算、衛星導航等現代信息技術。集材料革新與智能監測于一體的跨海技術體系,不僅托舉著350公里時速的高鐵在驚濤駭浪旁穩健飛馳,其以硬核創新為墨,將中國高鐵的“海洋篇章”寫得愈發扎實、厚重。
中國高鐵穿林海、跨雪原,越滄海、過山川,將四季風景收進車窗,讓時空褶皺在轍痕里舒展,讓大地上的畫卷隨輪軌律動的延伸暈染成流動的詩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