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軌上的守望者
7月14日3時10分,長圖線260公里處,延吉工務段黃泥河線路車間檢查工區職工整裝待發。“命令已下,可以上道。”工長修顯涵一聲令下,帶著工友們踏入被夜色包圍的作業區。
30歲的修顯涵額頭滲著細密汗水,工裝袖口卷到手肘,露出被曬得黝黑的小臂。8年來,他先后獲得延吉工務段“十大標兵”“感動延工·十大最美人物”和集團公司“先進生產者”等榮譽。今年,他又獲評“新時代·沈鐵榜樣”,成為身邊人學習的榜樣。
軌道檢查儀的滾輪碾過鋼軌,有規律的“咔嗒”聲在寂靜中格外清晰。修顯涵緊跟著推儀器的線路工曹陽,手里捏著兩張紙,一張是軌檢車反饋的動態病害數據,另一張是剛從檢查儀屏幕上抄錄的靜態數值。“慢點推,前面是上個月的軌向一級處所。”修顯涵的指尖劃過紙張上密密麻麻的符號,三角號代表三角坑,對號代表大小的坑,H標注超高,S對應軌距,這些自創的“密碼”爬滿他的手賬,“寫漢字太慢,用符號能省時間。”修顯涵笑著向記者解釋道。
天剛蒙蒙亮時,檢查儀已經跑出兩公里。修顯涵蹲在道床邊,用道尺反復丈量軌距,汗珠順著下頜滴在鐵軌上,瞬間洇出一小片深色。“為了避開高溫時段作業,我們每天2點多就起床了,趕在日頭毒辣前搶完‘天窗’作業。”修顯涵說。第一縷陽光越過山尖時,修顯涵正舉著水印相機拍攝第13處落石隱患點。他翻出上周的照片比對,手指點著屏幕上的防護網:“這里新掉了塊碎石,得記下來讓防護隊加固。”正午的太陽把鐵軌曬得發燙,隊伍轉場到線下作業區。修顯涵蹲在水溝邊示范如何用鐵鍬清理淤泥,動作利落得像當年在部隊軍訓。“小周這姿勢不對,容易傷腰。”他伸手扶正新入路職工的肩膀。老職工看在眼里,想起當年那個連道尺都握不穩的新兵,如今已是獨當一面的工長了。去年,修顯涵帶領團隊在技能競賽中取得了團體第二的好成績。
退班會結束時,墻上的掛鐘指向12點。修顯涵讓工友們趕緊回家休息,自己卻抱著數據本走進辦公室,核對當天的7.069公里檢查數據。“只有檢查數據準確,才能保證線路維修精準。”這句話他每天都要念叨,像老木匠對待墨線那樣較真。在他的帶動下,這個工區管內的95公里正線、46組道岔連續三個季度刷新軌檢車檢查紀錄,去年還捧回了段里的“先進班組”錦旗。
夜幕降臨時,修顯涵又拿起軌溫計走向站臺。高溫時段每小時監測軌溫,這是他主動攬下的活兒。鐵軌在夜色里泛著暗紅,38°C的讀數在儀表上跳動著。遠處傳來列車進站的鳴笛聲,他站在信號燈下挺直脊背,像一棵扎根鐵道邊的松樹。這個年輕的工長正用青春為每一趟列車標注著安全的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