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軌延伸處,小米香飄致富路
尤杖子村的谷場上,村民們望著金燦燦的谷子過磅裝車,眼角笑紋里盛著鄉村振興最生動的模樣。這座由國鐵沈陽局投資170萬元建成的雜糧加工廠,不僅讓沙土地里長出的“金豆子”變成了村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銀”,更勾勒出“鐵路+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鮮活圖景。
破解“豐產不豐收”的困境,需要精準施策的破局智慧。尤杖子村地處大凌河流域,沙質土壤孕育的谷子顆粒飽滿、口感軟糯,卻長期困在“散、小、弱”的傳統模式里。每到收獲季,商販壓價、運輸損耗、儲存霉變像三座大山,讓村民的辛勞打了折扣。駐村工作隊調研時發現,問題的核心不在種植而在產業鏈——缺少加工環節就沒附加值,缺少穩定渠道就沒議價權。于是,170萬元的幫扶資金精準投向現代化加工廠,讓小米從“原糧”躍升為“商品”。
企業化運營的機制創新,讓幫扶成果有了可持續的生命力。鐵路部門沒有止步于“建廠房”,而是引入遼寧金火車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接手運營。企業承諾的“收購價每斤高于市場價5毛錢”的溢價給村民吃了“定心丸”。上門收購的12噸谷子,三天內就完成加工,這種“從田間到車間”的高效轉化,既避免了中間環節損耗,又提升了利潤空間。村民們看到的不僅是眼前的收入增長,更是對未來的穩定預期。
鐵路幫扶的獨特優勢,在產業鏈條中清晰可見。作為交通大動脈的守護者,這座雜糧加工廠從選址到運營,每個環節都浸潤著“人民鐵路為人民”的初心。這種幫扶不是簡單的資金投入,而是發揮行業特長的“精準滴灌”。就像鐵軌連接起城市與鄉村,鐵路幫扶也架起了“田間地頭”與“市場餐桌”的橋梁,讓鄉村特產能夠沿著鋼軌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從170萬元建成的加工廠,到高于市場價的收購承諾,再到12噸谷子三天完成加工的高效流轉,國鐵沈陽局的實踐生動表明,當國企擔當對接市場規律,當行業優勢嫁接地方特色,鄉村沃土上就能生長出“共富之果”。那袋從尤杖子村啟程的小米,包裹的不僅是谷物的芬芳,更承載著鄉村振興的蓬勃希望。如今,這份帶著鐵軌溫度的米香,正沿著延伸的鐵道線飄向更廣闊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