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流之筆繪就東北振興“絲路宏圖”
盛夏的遼寧沈陽蒲河物流基地,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一片繁忙。龍門吊舒展巨臂,精準裝卸著來自歐洲的巧克力、餅干等“洋貨”,滿載貨物的班列風笛長鳴,沿著鋼鐵絲路奔赴遠方。自2023年3月投入運營以來,這座集結中心以驚人的速度崛起,成為東北振興進程中的重要力量。
科技賦能是集結中心最鮮明的底色。國鐵沈陽局主導搭建智能化場站管理系統,實現指揮平臺與現場作業智能化互控,確保貨物裝運萬無一失。走進調度室,滿墻電子屏幕實時跳動著場站數據,操作員通過遠程系統精準指揮每一項作業。占地17.7萬平方米的“陸地航母”內,4臺正面吊、2臺龍門吊加裝信息采集系統,監控攝像頭覆蓋主要作業區,手持終端實時回傳作業信息,任何操作不當都會觸發系統預警。這種“邏輯互控”機制,讓貨物裝卸效率大幅提升,更確保了安全。兩年間,集結中心累計往返開行中歐班列1194列,運輸貨物超12.9萬標箱,承接了全部到發沈陽的中歐班列,設立10個境外終到站,貨物輻射全球20余個國家。
通關效率是國際物流發展的重中之重。集結中心首創“關鐵融合”服務模式,將鐵路線規劃至海關監管區域內,實現“一站式辦理、一條龍通關”。過去,集裝箱需先查驗后托運,流程繁瑣耗時;如今,大型智能檢查設備通過一次X光掃描,同步向海關和鐵路傳輸檢測結果,驗證通過后整列班列即可放行,真正做到“一次檢查、一站通關”。這種變革大幅壓縮了通關時間。通過“鐵路快通”模式,班列抵達俄羅斯市場約12天、歐洲腹地約18天,運輸時效較海運提升3倍,成本僅為空運的五分之一,為國內外企業構建了性價比突出的陸路物流通道。
多式聯運發展是集結中心的核心引擎,2024年東北三省一區成立多式聯運發展聯盟,國鐵沈陽局以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為引擎,攜手其他物流企業構建“一列牽動、多城聯動、多式聯運”發展格局。積極整合區域內物流資源要素,強化公、鐵、海多式聯運合作。通過數字化技術降低運輸成本,吸引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的貨源在此集結分撥,為企業提供了更靈活的物流選擇,推動了區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中歐班列(沈陽)集結中心已成為沈陽乃至東北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從智能化改造到通關模式創新,從多式聯運協同到輻射力提升,每一步都踏準了時代脈搏,為推動東北振興、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