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之年鞍山交出硬核“期中卷”
中新網遼寧新聞7月25日電 24日,鞍山市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奮進決勝年 鞍山勇爭先”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17場)。鞍山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就2025年上半年全市經濟運行、工業經濟指標、科技創新、鄉村振興情況進行發布并回答記者提問。

三次產業全線增長

上半年,鞍山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043.2億元,同比增長6%,增速高于全國0.7個百分點,高于全省1.3個百分點,排名全省第2位,創四年以來最好水平。三次產業全線增長,農業生產平穩有序,第一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5%,高于全省0.2個百分點;工業和建筑業較快增長,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8.2%,高于全省4.7個百分點;服務業加快回升,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5%,高于一季度0.6個百分點;其中,營利性服務業整體同比增長9.2%,高于全省4.1個百分點。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7%,高于全國2.9個百分點、高于全省9個百分點,排名全省第4位。其中,工業投資增勢明顯,同比增長11%;建安工程投資回暖,同比增長8.9%,較一季度提高20.9個百分點,帶動我市投資整體躍升。消費市場升溫迅速,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6.6%,高于全省0.3個百分點,排名全省第7位。成功舉辦各類促消費活動340余場,疊加以舊換新政策加力擴圍,拉動消費超60億元。升級類商品消費持續升溫,限上單位家用電器音像器材類、通訊器材類零售額分別增長147.7%、72.5%。
夯實工業經濟“壓艙石”

2025年上半年,鞍山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8%,高于全國5.4個百分點,高于全省8.5個百分點,排名全省第4位。鋼鐵及深加工產業大力提升鋼鐵產業韌性和價值,高端鋼鐵產品占比由9.6%提升到16.3% ;菱鎂礦產資源集約化布局,全市菱鎂礦采礦權由63個整合至40個,高端菱鎂制品占比達到28%;構建尾礦、冶煉廢渣與建材、鋼鐵、化工等多行業協同耦合的循環經濟新模式;消費品產業推動特色產品向品牌化、高端化邁進;圍繞冶金礦山及節能環保、電力裝備、專用車及汽車零部件三大領域,積極推動裝備制造產業產品高端化;化工產業重點拓展和發展煤焦油深加工、碳材料、化學助劑、化工新材料等四大板塊。同時,我市跑出新型工業化“加速度”,目前,全市累計實施“五項改造”項目700余個,完成投資近400億元,鞍山被評為國家第二批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試點城市;建成1個國家級“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6個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擁有省級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達到39個,成功被評為省級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示范城市;累計創建19家國家級綠色工廠、1個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56家省級綠色工廠、1家省級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和2個省級綠色工業園區;創建7個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項目、平臺),12個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項目、平臺)。
科技創新動能澎湃

鞍山深入實施科技創新“五大行動”,上半年新增全國重點實驗室1家、雛鷹瞪羚企業30家,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21.6%,科技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9.4%。根據企業創新需求,選派省內高校、院所科技特派員85人,解決技術難題136項,獲批省級科技項目41項。我們還高質量舉辦了“科技活動周”、第九屆創新創業大賽、人工智能賦能產業創新項目路演、低空經濟應用場景對接等系列活動60余場,推動全市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我市聚焦產業升級,以關鍵技術攻關行動激活發展新動能,儲備庫技術需求總數達到275項;獲批省級科技項目41項,包括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央引導地方資金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強化策源能力,以科技平臺引領行動構筑發展新高地,依托鞍鋼集團建設的全國重點實驗室成功重組,獲得省科技廳1000萬元資金支持,其深海工程用鋼已在亞洲最大管徑海底輸油管線等重大工程廣泛應用;千山灣系列實驗室加速建設,技術成果高效轉化,同步謀劃布局千山灣工程用鋼實驗室、菱鎂新材料實驗室,提升重點產業基礎科學研究水平。同時,實施梯度培育計劃,為創新主體培育行動注入新活力;暢通轉化渠道,科技成果轉化行動跑出加速度;優化創新環境,以創新生態優化行動營造發展新氛圍。
筑牢農業“穩定器”

鞍山市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實施“農業提升工程”,開展鄉村振興補短板工作,以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為總抓手,全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利益聯結機制日趨健全,綠色發展模式更加成熟。上半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44.6億元,同比增長4.5%,較一季度提高了1個百分點。提升生產能力,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市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310萬畝以上,糧食產量穩定在120萬噸以上,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了100%;壯大特色產業,彰顯“鞍”字品牌亮色,重點圍繞南果梨、食用菌、寵物、白羽肉雞、花卉等五大產業,建立農業特色產業工作機制;打造平臺載體,激發產業集聚效應,全市先后成功創建4條遼寧省鄉村振興示范帶,省級智慧農業應用基地達到7家,農業產業集聚效應不斷放大;延展產業鏈條,提高融合發展水平,全市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82家,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實現穩步躍升;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助力農民增收致富,農村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桓纳迫司迎h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全市獲批創建省級美麗宜居村累計達到448個,美麗鄉村建設得到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