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駝隊”再提速 老工業基地煥發開放新活力
盛夏的蒲河岸邊,龍門吊揮舞長臂、班列汽笛長鳴。這一幕,像極了兩年前首列班列啟程時的場景,卻又處處透著“升級”的味道:屏幕代替人眼、數據代替紙筆、算法代替經驗。兩年間,1194列往返、12.9萬標箱的亮眼“成績單”,讓沈陽這座老工業基地再度站到物流版圖的高光下。
“東北要振興,開放是先手棋。”國鐵沈陽局把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當成樞紐,更當成引擎——以通道帶物流、以物流聚產業、以產業促升級。硬件上,17.7萬平方米的“陸地航母”與京哈高速、沈山鐵路無縫銜接;軟件上,智能場站系統讓“人等貨”變成“數據等車”,裝卸效率、通關時效大幅提升。硬件與軟件的雙重迭代,讓沈陽的朋友圈不斷擴大:漢堡、杜伊斯堡、莫斯科等10個境外終到站串起20多個國家,長三角、珠三角的貨物也紛至沓來,東北“出海口”變成了通往世界的“窗口”。
更令人振奮的是,鐵路部門沒有滿足于“過路經濟”,而是通過制度創新把通道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關鐵融合”把鐵路線直接鋪到海關監管區,集裝箱“即查即發”,時間成本大幅壓縮;“鐵路快通”讓海運、鐵路、公路數據互聯,一次掃描、一站通關,物流成本再降一成。物流快了,企業就愿意來;成本低了,產業就留得住。如今,沈陽已獲批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集結中心也從“裝卸場”升級為“產業鏈組織者”,帶動金融、電商、冷鏈、裝備制造等上下游企業加速集聚。
有人說,東北振興缺的不是機遇,而是把機遇變成動能的“轉換器”。沈陽中歐班列集結中心正是這樣一個轉換器:它讓老工業基地的厚重底蘊與“一帶一路”的澎湃需求精準對接;讓數字化、智能化的新動能與制造業的傳統優勢深度融合;更讓骨子里的“闖關東”精神,在新時代找到了全球化的表達方式。
汽笛再次響起,班列駛向遠方。隨著集結中心能級持續提升、服務不斷優化,沈陽必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把“中國智造”送往歐亞,把世界的機遇和資源帶回黑土地,在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的宏闊畫卷上,寫下濃墨重彩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