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脈動匯聚暑運民生暖流
七月流火,當1319.3萬人次的出行需求涌向東北大地,國鐵沈陽局用84對加開臨客的鋼鐵動脈,用無障礙衛生間的救助響鈴,用“童趣禮包”里的小小玩具,交出了一份有速度更有溫度的暑運答卷。這場持續四十天的民生大考,檢驗的不僅是運輸能力,更是“人民鐵路為人民”的初心本色。
暑運的核心在“運”,關鍵在“通”。國鐵沈陽局精準研判學生流、旅游流、探親流的疊加高峰,在熱門方向加開的84對臨客中,既有連接北京、上海的38對直通列車,也有覆蓋大連、長春的46對管內列車,這種“遠近兼顧”的調度智慧,讓鋼軌網絡真正成為民生動脈。長春站首開至呼和浩特的列車,沈陽北站延伸至滿洲里的車次,更像一把把鑰匙,打開了草原旅游的便捷之門。當數據顯示日均66萬人次的旅客平穩流動,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運力的提升,更是交通供給側改革在民生領域的生動實踐——不是簡單的“加車了事”,而是用精準供給回應群眾的出行期待。
服務的溫度,藏在那些看不見的細節里。沈陽站無障礙衛生間的救助響鈴,按下的是需求,響應的是責任;錦州站“丹丹”服務臺的輪椅護送,推出的是便利,傳遞的是關愛;大連客運段“便民百寶箱”里的充電寶與雨衣,備下的是應急物品,彰顯的是服務匠心。尤其動人的是為老年旅客準備的低糖低鹽餐食,為親子家庭定制的“童趣禮包”,這些針對不同群體的定制化服務,超出了標準化的服務慣性,讓每個旅客都能感受到被尊重的溫暖。優質服務從來不是標準化的流水線,而是對每個個體需求的細心體察。
硬件升級與隊伍建設,構成了暑運保障的“雙輪驅動”。沈陽站候車室里新增的USB充電口,長春站的7組免費充電島,看似微小的設施改善,卻解了旅客“手機續航焦慮”的燃眉之急;而沈陽站的全員培訓、長春站的青年黨員突擊隊、錦州站的禮儀提升課,則讓服務軟實力有了堅實支撐。這種“軟硬兼修”的思路,讓服務落實在了看得見、摸得著的行動中。當11800平方米的高空保潔讓車站煥然一新,當應急醫藥箱里的藥品隨時待命,我們讀懂了“平安出行”四個字背后的扎實投入。
秩序保障是暑運的底線,也是責任的邊界。沈陽站的愛心通道、長春站的“一車一清”制度、錦州站的應急演練,這些措施看似嚴苛,實則是對生命安全的最大敬畏。尤其長春站與地方部門的應急聯動,打破了運輸保障的“孤島”思維,形成了齊抓共管的合力。這種“底線思維”提醒我們:越是客流高峰,越要繃緊安全之弦;越是忙碌緊張,越要守住責任底線。
四十天的暑運還在繼續,鋼軌上的堅守仍在延續。鐵路部門用實踐告訴我們:應對民生大考,既需要運力擴容的“硬實力”,也需要服務升級的“軟實力”,更需要把群眾放在心上的“真感情”。當列車載著旅客奔向目的地,當站臺上的微笑溫暖旅途,這些平凡的瞬間,共同書寫著交通強國的民生注腳,也讓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更堅實的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