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軌載谷香,幫扶鋪就共富路
尤杖子村谷場上過磅的谷子,正沿著鐵軌延伸的方向,變成村民口袋里沉甸甸的收獲。國鐵沈陽局投資170萬元建起的雜糧加工廠,不僅讓沙土地里的“金豆子”有了穩定銷路,更以“鐵路+產業”的鮮活實踐,生動詮釋了鄉村振興的真諦——幫扶鄉村不是簡單的送錢送物,是要精準施策打通產業鏈,用機制創新激活鄉村的內生動力。
破解好糧賣不出好價的困境,考驗著幫扶者的破局智慧。尤杖子村的谷子本是天然好物,卻長期困在散養式種植、地攤式銷售的泥潭里。商販壓價、儲運損耗、缺乏溢價,農民辛勞與收益始終不成正比。駐村工作隊的調研直指核心,缺加工環節就是缺附加值,缺穩定渠道就是缺議價權。170萬元的精準投入,建的不僅是廠房設備,更是將原糧轉化為商品的價值轉換器,讓鄉土資源真正具備市場競爭力。
企業化運營的制度設計,讓幫扶成果有了可持續的生命力。鐵路部門沒有止步于建成即終點,而是引入專業企業接手運營,用每斤高于市場價0.5元的收購承諾,給村民吃下“種好糧必增收”的定心丸。12噸谷子三天完成從田間到車間的轉化,這種高效流轉既減少了中間損耗,又讓農民直接分享加工環節的利潤。同時,加工廠的運營還直接帶動了部分村民就業,為村民們提供了在家門口打工的機會,進一步夯實了村子的經濟基礎。
鐵路幫扶的獨特優勢,在于與民生脈搏的深度共振。作為經濟大動脈,鐵路的幫扶從不是孤立的單點投入,從光伏發電照亮山村,到糞污處理守護生態,再到雜糧加工激活產業,每個項目都緊跟鄉村的實際需求。這種因地制宜、系統施策的布局,既發揮了鐵路部門的資源整合能力,又踐行著“人民鐵路為人民”的初心。鐵軌連接城鄉,國鐵沈陽局的幫扶也架起了田間地頭到市場餐桌的橋梁,讓農產品乘著火車走向更廣闊的天地,讓城市需求反哺鄉村發展。
如今,尤杖子村的小米香里,飄著的不僅是豐收的喜悅,更是精準幫扶與市場機制的化學效應。當越來越多的幫扶力量不止送種育種,更修渠引水,當更多鄉土資源能通過類似機制進入市場循環,鄉村振興才能真正走向自主循環、自我生長的良性軌道。這袋從山村出發的小米,沿著鐵軌走向遠方的同時,也正把共同富裕的希望,播撒在更多鄉土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