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保障答好暑運“民生卷”
七月流火,暑運正酣。學生放假、舉家出游、探親訪友,三股人流匯聚成勢,考驗著交通的承載與服務的溫度。這場暑運“大考”,考的不僅是能否“走得了”,更是能否“走得好、走得暖”。而答案,就寫在每一列增開的列車、每一次貼心的服務、每一處優化的設施里。
運力先行,織密出行“保障網”。面對井噴的客流,國鐵沈陽局精準聚焦:加開84對臨客,直指北京、哈爾濱等熱門方向;捕捉“草原游”熱潮,首開長春至呼和浩特列車,加密滿洲里方向停靠點,這不僅是“多開幾趟車”,更是對市場需求的敏銳洞察與主動引導。這些舉措如同在復雜的客流圖上精準布線,確保每一條“鋼鐵血管”都高效輸送,讓龐大的人流在有限的時空內得以有序疏解,讓“想走的都能走成”。
服務升溫,打造旅途“暖心站”。讓暑運服務超越“走得了”的底線,向著“走得順、走得暖”攀升。硬件上,沈陽站的無障礙衛生間救助響鈴、長春站的急客通道、大連客運段“便民百寶箱”里新增的充電寶和雨衣,都是雪中送炭的“及時雨”。但更打動人心的,是服務的“人情味”:錦州站的“丹丹”愛心服務臺、“暖男”服務團隊,長春站的“春之約”愛心服務隊——這些帶著溫度的名字,讓服務臺不再是冷冰冰的窗口。服務品牌的具象化與個性化舉措,傳遞著一個樸素理念:服務用心,才能讓旅客真正舒心。
設施精進,夯實體驗“硬基礎”。 車站和車廂,是旅客感知鐵路的第一現場。細微之處的體驗,直接影響著出行的舒適度與便捷感。國鐵沈陽局各站點著力打磨這些“硬基礎”:沈陽站、沈陽南站的衛生間加裝干手器和熱水洗手池,沈陽北站衛生間改造,解決了旅客“濕手無處擦”的尷尬;候車室大量增設五孔插座、USB、Type-C充電口,回應了“手機沒電心發慌”的現代出行剛需;長春站設置7組免費充電島、4處自助打包臺、配備應急醫藥箱,甚至試點高鐵寵物托運,都是在為旅客可能遇到的“小麻煩”提前鋪路。
暑運這張考卷,國鐵沈陽局在運力上精準發力、在服務上注入溫情、在設施上精雕細節,每一項舉措,都在為千萬旅客的旅途增添一份順暢、一份便捷、一份安心。當旅客的眉頭舒展成笑顏,這便是對鐵路工作最生動的褒獎。在綿延的鋼軌上,“流動的中國”正書寫著最溫暖的民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