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模式開啟科技科普與公益事業融合新實踐
“國防教育+科技實踐+公益精神+家庭成長”
7月29日,“科技筑夢未來 博愛賦能成長”科普公益行活動在東北首家無人機研學基地(遼寧眾飛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啟動。本次活動由沈陽市紅十字會主辦,沈陽宋世輝公益發展中心紅十字會承辦,和平區紅十字會、和平區關工委、和平區教育局關工委、沈北新區紅十字會協辦,匯聚各界嘉賓、勞動模范及青少年代表,以“國防教育+科技實踐+公益精神+家庭成長”多維融合模式,開啟科技科普與公益事業融合的新實踐。
初心引領
公益傳遞溫暖 軍功章講述傳承
本次活動以“科技賦能成長、公益傳遞溫暖”為主旨,依托沈陽宋世輝公益發展中心“益人益家”項目,組織青少年走進無人機研學基地。通過先進事跡講述、無人機科普、紅十字應急救護實操等環節,讓青少年感受科技力量,在實踐中強化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崗位的情懷和公益精神。
在報告廳展示區,“中國軍功章收藏第一人”、沈陽市道德模范陸君祥,結合航空科技從早期飛機到如今無人機的發展歷程,將軍功章承載的烽火記憶與無人機展現的現代科技相呼應,講述航空類軍功章背后的英雄事跡,生動呈現“航空報國”精神的傳承與升華,讓活動參與者感受到科技與家國情懷交織的厚重底蘊。
典型示范
強化“數字公益+青少年成長”效果
全國勞模楊建華結合自身在焊接領域數十年深耕經歷,分享“工匠精神”與科技強國的關聯。遼寧省“最美退役軍人”姚振鋒結合軍旅生涯與攝影經歷,講述國防科技發展與軍人使命擔當的緊密聯系,讓青少年深刻體會到國防科技進步背后是無數軍人對使命的堅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蘇廣林、遼寧省道德模范劉同霞等典型代表的參與則越發彰顯了活動對青少年的引領作用。
沈陽宋世輝公益發展中心紅十字青少年志愿者代表、和平區振興二校白雨靈同學宣讀“科技報國·公益同行”倡議書,呼吁更多同齡人加入科技實踐與公益服務行列。現場嘉賓為12名紅十字青少年代表頒發“振興新突破 博愛遼寧行”數字公益活動啟動儀式暨愛心義演義賣活動證書。
實踐賦能
科技探索拓寬青少年視野
在無人機展廳,青少年們近距離觀察了民用無人機在救援、測繪、農業生產等領域的實際應用案例。大家還與四足機器狗(仿生陪伴機器人)近距離交流互動,機器狗靈活的動作、智能的響應,進一步點燃了大家對科技的好奇與熱情。
應急救護實操環節,紅十字應急救護師結合無人機在地震、洪澇等災害救援中的真實案例,講解心肺復蘇、止血包扎等基礎技能及操作要點。沈陽市紅十字會專職副會長賀燕、中國紅十字會終身志愿者楊東文還親自參與包扎、心肺復蘇及AED(自動體外除顫器)實操,提升教學直觀性和效果。
“模擬災區救援”現場,應急救護師現場呼叫無人機,“救援物資”AED第一時間被送達“災區”,青少年們分組實操演練并相互點評,在緊張有序的互動中強化“自救互救”意識和能力。
無人機表演
全方位展現科技魅力
室外場地成了無人機科技的“秀場”,各類表演讓青少年們目不暇接。靈動的“飛鳳凰”編隊不斷變換出多樣造型,穿越機如閃電般在障礙物間穿梭。農業無人機則現場演示噴灑農藥作業,展現科技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更有無人機模擬災害場景中快速運送食品、藥品等救援物資,讓大家直觀感受其在應急救援中的重要作用。
載重100公斤的大型無人機登場,引發了人們的陣陣驚嘆,而穿越機噴射煙霧、在空中勾勒出絢麗軌跡,更是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一系列表演全方位展現了無人機科技的魅力,激發了大家對科技探索的濃厚興趣。
此次活動創新融合科技與公益,不僅為青少年提供了科技實踐的平臺,更以榜樣力量播種下公益的種子,為“數字公益+青少年成長”的融合發展探索了新路徑。本報特約記者 呂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