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途經緯映井岡:遼工程學子用科技“繡”寫信仰傳承新篇
——當測繪技術遇見井岡星火,青春這樣為信仰存檔
中新網遼寧新聞8月4日電 2025年7月,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團委、測繪與地理科學學院紅途經緯實踐團,懷揣赤誠之心,奔赴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開展2025年“井岡情·中國夢”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專項行動。他們以《革命歷史地理信息系統(HGIS)構建與教學應用》為課題,運用前沿測繪技術,在革命圣地展開跨越時空的對話,為紅色基因數字化存檔 “繡”制新篇。

星火課堂:理論滋養淬煉信仰初心
開班儀式上,教育基地黨委書記王強引領大家回溯“八角樓的燈光”,追尋信仰源頭。理論課堂中,革命先輩的故事震撼人心:池煜華老人七十載無悔守望的堅貞,劉光典、趙建軍烈士視死如歸的壯烈,令全場肅然。趙建軍烈士姐姐那句“沒有共產黨,哪有咱們家”的血淚之語,深深叩擊著每個年輕的心靈。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宋留清教授強調“調查研究是黨的‘傳家寶’”,學員們銘記“沉下身子、深入基層、貼近群眾”的囑托。
紅途礪行:沉浸體驗感悟精神偉力
沉浸式情景教學讓成員們親歷“三灣改編”現場,“支部建在連上”的宣言穿越時空激蕩心潮。隊員們“經緯縱橫繪新卷,青春丈量我中國”的誓言錚錚,仿佛與九十余年前樹德堂前的革命身影隔空相望。
草鞋編織架前,隊員們指尖笨拙穿梭于粗糙草莖,掌心磨出道道紅痕。隊員輕輕低語道:“這一搓一捻,才懂信仰與紀律的分量千鈞!”《映山紅》深情的旋律在紅歌課堂響起,當唱到"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時,那"金絲被"般的革命樂觀主義,正溫暖著每顆赤誠的心。
重走崎嶇挑糧小道,汗水浸透衣衫,隊員們深入農家勞作,翻地除草、燒灶做飯。一碗老鄉遞上的綠豆湯,讓隊員眼圈微紅:“這碗湯,這一路的行軍與勞動,讓‘艱苦奮斗’刻骨銘心,更讓‘軍民魚水情’有了滾燙真實的觸感!
井岡山烈士陵園松柏肅立,隊員們手捧花圈拾級而上。“這里長眠著4.8萬英烈,其中3.3萬無名”的宣告,讓數字化作無聲的震撼。在大井舊居的彈痕墻前,在八角樓的油燈下,在黃洋界的哨口旁,歷史的回響穿透時空:“八角樓的燈光照亮革命道路,黃洋界的炮聲宣告不屈意志!”這紅色印記,深深鐫刻在每個人心中。
數據經緯:數字繡制紅色傳承
為響應井岡山紅色資源保護的時代需求,實踐團以“北斗精神”為引領,發揮測繪學科優勢,對遺址進行三維數據采集。經過技術攻關,打造出“可追溯、可觸控、可交互”的革命遺址三維展示平臺。參觀者只需輕觸地圖點位,即可觀看紅色故事與主題團課視頻,實現革命記憶的數字化傳承。
在成果展示現場,隊員們看著日夜奮戰的結晶,難掩激動。中心課題相關負責人用力拍著隊員的肩膀,激動地說:“歷史事件在空間里‘活’了,這就是我們想要的突破性成果!”想到未來參觀者能夠身臨其境“觸摸”烽火歲月,有人隊員坦言:“握著鼠標的手都在顫抖!边@一刻,所有付出化作無價的價值感,更點燃了傳承紅色記憶的使命感。團隊決心以此為起點,讓每一處革命舊址、每一段紅色記憶,在數字技術賦能下真正“活”起來,煥發出跨越時空、直抵心靈的蓬勃生命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