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幫企@鏈上沈陽”筑基科研資源與本地轉化
中新網遼寧新聞8月4日電 高校專利沉睡實驗室,制造企業渴求新技術——這是橫亙在創新前的鴻溝。沈陽擁有45所高校和眾多創新平臺,但科研成果轉化率長期在低位徘徊。
一邊是眾多科研成果在實驗室沉睡,一邊是傳統制造企業深陷轉型困局。“惠幫企@鏈上沈陽”專班負責人感嘆,“教授握著專利找不到市場,企業捧著需求夠不著技術。打破科研資源的‘沉睡之痛’,打通產學研經脈,關乎城市發展。”
“惠幫企@鏈上沈陽”工作專班組成工作小組,收集高校“閑置”科研成果并進行篩選“打撈”,積極對接企業需求,讓1187項科研成果跨越鴻溝。
精準“搭橋”:三級聯動破解信息孤島
依托“市—區—驛站”三級網絡,平臺編織起破除信息壁壘的立體之“橋”。市級專班建立“高校科研成果”專區,首批打撈1187項成果入庫,經專家多維度評審,275項高價值專利脫穎而出。園區驛站化身一線觸角,“點對點”深入企業摸排需求,線上智能匹配、線下專場對接同步發力,讓“數字橋”高效鏈接供需兩端。
如,深海造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研發高精度蠟型3D打印機時,被“灰分—精度—強度”的平衡難題與歐美材料壟斷所困。專班通過沈陽校友會服務驛站,將其需求精準“翻譯”并傳遞至大連理工大學材料學院。2個月實驗攻堅后,符合“不可能三角”要求的新材料成功面世并形成發明專利。
全程“鋪路”:“陪跑團”護航轉化之路
從實驗室的“樣品”到市場的“商品”,成果轉化之路常被稱作“死亡之谷”。市專班推動各區縣聯合工信、科技、發改等單位,組建強力“陪跑團”,為企業鋪就一條“從科技到產品”的加速跑道——資質申報、融資對接、研發籌建……“陪跑團”提供全鏈條“保姆式”服務,企業只需專注核心研發,瑣事煩惱“我們辦”。
邦粹科技是一家以打造“中國芯”打破技術壟斷為目標的企業,自承接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工業無線通信專利后,皇姑區“陪跑團”指導企業成功申報專精特新、高新技術、瞪羚企業,協助企業落實貸款貼息,成立工業通信與安全研究院……讓企業“零要件”、“即時辦”,“零壓力”專注于核心業務,促成這顆“中國芯”規模化量產。
資源“聚變”:統一戰線的“穿針引線”
“我們的角色,就是‘科技翻譯官’。”專班工作人員介紹,“把教授的‘學術語言’翻成‘市場方言’,把企業的實際需求算成實驗室到生產線的轉化賬。只有把校企雙方的心思都照顧到,才能讓他們放下顧慮,深入合作。”
如今,“惠幫企@鏈上沈陽”平臺發揮統戰優勢“穿針引線”,聯動孵化器、高校、企業、金融資本,以“智囊團”為企“把脈開方”、以“金融活水”為成果產業化“資金解渴”,以“市-區-驛站”三級服務體系全程保障。截至目前,平臺已促成校企簽署五技合同89項、金額超3500萬元;培育以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為主的80家科技型新主體,讓“沉睡”專利成長為新質生產力之路“橋通路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