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是他心頭的山海——一名海警執法員“力所能及”為他人點亮一盞燈
中新網遼寧新聞8月5日電(徐德全) 在遼寧省鐵嶺縣雞冠山鄉高中生張偉(化名)的信里,他是“照亮前路的明燈”;在那曲市紅十字會日喀則定日縣地震后的捐贈證書上,他的編號是“000001”;在大連市長海縣“養海”的漁民口中,他是“熱心腸的好小伙兒”。這名將“力所能及”化作溫暖星火的青年黨員,是大連海警局某工作站執法員李英南。
三百元承諾,托起求學夢想
2023年夏天,剛成為預備黨員尚未入警的李英南,報名參加學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此行所見讓他念念不忘的是那些懷抱夢想卻因貧寒步履維艱的高中生們。在鐵嶺縣,高中生張偉的困境刺痛了他:父母離異,父親病逝,與年逾八旬的爺爺相依為命。家訪時,爺爺佝僂著幾乎折疊的身軀背負柴捆的身影,張偉那句“想退學打工”的低語,讓李英南心情沉重。“能力有限,但總要盡力做點什么。”當時靠著獎學金和勤工儉學生活的他聯系當地政府部門,毅然決定每月省出300元資助這位“弟弟”。不久,他又以同樣方式資助了法庫縣父親病重的王超(化名)。每月如期而至的300元,是沉甸甸的承諾,穩穩托住了兩個少年搖搖欲墜的求學夢。

2025年6月,即將畢業的張偉,用一封情真意切的手寫信,訴說著這每月“300元”的分量:“這份幫助不僅減輕了我家庭的經濟負擔,更為我點亮了前行的道路,讓我能夠更加專注于學業,追逐自己的夢想……您就像那照亮前行道路的一盞明燈……以后我也要向您學習,將把這份愛心傳遞下去。”李英南的“盡力而為”,不僅減輕了他們的重擔,更在他們心中播下了善意的種子。2024年,王超已考入東北大學,李英南的資助仍在繼續。這份承諾,已悄然綻放希望之花。
2025年建軍節,鐵嶺縣雞冠山鄉政府一名負責人專程來到大連海警局,將一面寫著“警民魚水情似海,傾心助學映丹心”的錦旗送到李英南手中。這面錦旗,是對一位普通海警執法員數年堅持“小善”的崇高致敬,它無言訴說著:來自平凡個體的點滴付出,匯聚起來,就是改變他人命運、助力鄉村未來的重要力量。
涓流成河,赤心守萬里海疆
李英南的善舉,始于16歲。從高中到大學,他持續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小額捐款,“積少成多,匯流成河”是他樸素的信念。雷鋒故鄉的滋養,“沿著雷鋒足跡矢志報國、弘揚雷鋒精神投身振興”的號召,早已融入血脈。
2025年1月,西藏日喀則強震牽動人心。遠在黃海前哨執勤的李英南心急如焚。大學剛畢業入警不久的他當即捐出省吃儉用積攢的一萬元。“錢不多,是份心意”李英南坦言,“希望災區同胞知道,千里之外有人惦記。” 這質樸的話語,道盡了一名海警執法員的家國情懷。
如今,守護祖國海疆安寧是他的職責。艦艇的轟鳴取代了校園的寧靜,雷達屏幕和海圖成了新的“課本”。巡航執法、應急救援中……,讓他對“守護”有了更深的體悟:格外關注小漁船的救生設備,耐心傾聽漁民訴求力求公正,面對突發險情行動總快而有序。去年9月1日,剛靠泊不久的李英南接到警情通報,海上一名漁民突發急性闌尾炎暈倒,“緊急備航!”頂著惡劣海況,他和艇員在劇烈顛簸中直抵目標海域,靠幫瞬間,他帶頭沖上搖晃的漁船,第一時間將昏迷漁民穩穩抬回艇上。“堅持住,馬上靠岸”,返航途中李英南緊緊握著漁民的手不時安撫道。這分秒必爭的守護,是他深知海上風浪無常,每一次盡責,都可能關乎一個家庭的圓滿。“把群眾的安全真正放在心上。”政治教導員吳曉超的話他銘記于心。伴隨他一路成長的善意,如今化作對轄區海域每一名作業者安危的細致關切。他依然“盡力而為”,在職責范圍內,把能想到的、能做到的,都做到最好。艇上執法員說,李英南執勤時眼神專注,“總能把情況想在前面”。

微光成炬,映照山海人間
從參與公益小額捐助,到月擠600元資助學子,再到捐出積蓄馳援震區,李英南的公益路清晰而堅定,資金皆源于日常節儉。“我做的這些,真的都很普通,很平凡。” 面對感謝信和錦旗,他依然低調,“看到別人有困難,伸手幫一把,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不需要轟轟烈烈,能幫一點是一點,能做一件是一件。”
張偉心中的“明燈”,錦旗上的“映丹心”,正是對李英南平凡善舉最生動的詮釋。他的故事沒有驚天偉業,卻充滿觸手可及的溫暖與力量。它告訴我們:善行并非遙不可及,它始于一份樸素的同理心,成于一份“盡我所能”的擔當,歸于日復一日的堅持。哪些省下的幾百元,持續的小額捐助,看似微光,匯聚起來,便是支撐夢想、溫暖遠方的強大暖流。
李英南以最平凡的方式,擦拭著內心的信仰,也照亮了他人的前路。他守護著祖國的有形山海,更以心中那盞不滅的燈火,默默守護著需要溫暖的人間角落。這盞“力所能及”點燃的心燈,正無聲地發出邀請:懷揣善念,付諸行動。你的微光,或許就是他人世界里的希望與方向。當無數凡人的心燈匯聚,便能驅散世間的寒意,照亮共同的前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