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永遠未完待續的故事——沈陽日報童聲合唱團悉尼歌劇院奪獎記
金碧輝煌的悉尼歌劇院,8月9日晚見證了一場跨地域文化交流的藝術盛典。第六屆悉尼國際藝術節晚上7點如約在這里舉行。而這個久負盛名的節日,昨晚迎來了同樣的一支在中國跨地域組合的藝術團體。來自大東北的沈陽日報童聲合唱團和來自大西南的文縣小花椒童聲合唱團,在這里一舉奪得童聲組和混合組兩項金獎。
夜幕降臨時分,熱情的觀眾們從悉尼的四面八方來到了這座在燈光下流光溢彩的藝術殿堂,等待著一場藝術盛宴的開啟。悉尼歌劇院由丹麥建筑師約恩·烏贊1959年設計,歷時14年建造,于1973年10月20日落成開放。歌劇院內部建筑結構仿效瑪雅文化和阿茲特克神廟,外面的玻璃是由法國制造的雙層玻璃:素色和黃玉色,共有700種尺寸、2000片。開放以來,悉尼歌劇院漸成世界著名藝術表演場地,每年舉辦約2400次活動。大部分世界著名藝術團體都在這里舉行過演出并以此為榮。如今,不過50多歲“年齡”的悉尼歌劇院,已榮獲“世界文化遺產”盛譽。

令人驚嘆的是:昨晚這場以中澳文化交流為主題的晚會竟然座無虛席!熱情的澳洲觀眾,毫不吝惜地把如潮的掌聲奉獻給了臺上精湛表演的藝術家們。無論是行云流水般的中國古曲,熱烈火爆的澳洲現代舞,還是來自凱萊西青年湯加教區舞蹈團的具有濃烈原始味道的戰舞,都令觀眾大飽眼福。
沈陽和文縣孩子們的節目第十三個上場。悠揚的鋼琴前奏從薛淼焱老師指尖下流淌出來,指揮王秋詩老師輕舒長臂,中國歌曲《小鳥,小鳥》和英文歌曲《Come to the music》,清澈的童聲立刻回蕩在這座神圣的音樂殿堂中。

這童聲晶瑩剔透,如珠落玉盤;這童聲潔凈無瑕,如空山新雨,容不得一絲雜質;這童聲高亢嘹亮,響遏行云,余音繞梁;這童聲舒緩婉轉,如水銀瀉地般在每一位觀眾的心中無聲地流淌。
從沈陽到悉尼的直線距離不過12000公里,合唱團卻走了整整10年。
這是一條陶冶的路。合唱團成立10年來,在沈陽音樂學院的支持下,孩子們始終接受著嚴苛的專業訓練。合唱團不是一個培養歌唱家的地方,盡管10年里從這里走出了許多進入音樂專業深造者,但更多的孩子在這里學會了用藝術的眼睛去欣賞世界,用音樂的耳朵去聆聽世界。合唱使他們懂得了1+1大于2,集體的力量超越個人能力之和。

這是一條傳承的路。這次來澳洲的孩子里,最大的已經讀大三了。他們就是10年前的第一屆團員。他們跟著合唱團走南闖北,多次在國際舞臺上奪得金獎。退團后,他們紛紛加入了志愿者的隊伍,每逢假期就會回到團里,幫助老師帶弟弟妹妹們。合唱團老師和一屆又一屆團員的言傳身教,使得這種愛心和專業精神像接力一樣,一年年地傳承了下來。
這是一條愛心的路。10年來合唱團組建了沈陽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合唱團,團員最多的時候來自全國13個省。他們在他們的父輩一磚一瓦砌起來的盛京大劇院引吭高歌,父親們在臺下早已淚如雨下。他們幫扶了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文縣的共3個童聲合唱團,帶領他們參加國內和國際的合唱比賽,讓400多個大山里的孩子圓了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夢。這次來到悉尼的文縣小花椒童聲合唱團團員班琴說:“我的眼睛很大,浴媽媽帶著我,我的眼睛里裝下了蘭州、北京、維也納、新加坡和悉尼。但我的眼睛又很小,當我想表達感謝和感激時,連一滴眼淚都裝不下。”
隨著王秋詩老師的結束動作在空中有力一揮,歌聲戛然而止,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頒獎的時刻到了。浴輝團長拉著班琴走上舞臺,接過兩座沉甸甸的獎杯和獲獎證書,臺下再次響起如潮的掌聲。
浴輝激動地說:“十年前,沈陽最好的舞臺——盛京大劇院的后臺,孩子們攥著我的手直冒汗,歌聲一出來,我淚如雨下。今天聞名世界的悉尼歌劇院的燈光落下來,孩子們眼眶紅著開口,那聲音裹著渾河的潮氣,飄得老遠。其實哪是我帶她們飛啊!是這些透亮的嗓子,拽著我,把沈陽的月光,也掛在了世界的窗臺上。”
比賽已經結束,回程的機票已印上了日期,但這個跨越中國東西兩區、跨越南北半球的故事卻永遠未完待續。
(責編:王斯文、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