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妓女-精精国产XXXX视频在线播放-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久久

遼寧分社正文

科技驅動“新農業” 電商拓寬致富路

沈陽日報 2025年08月15日 16:29

  “家人們看過來!這可不是普通的甜玉米,是畝產3000斤的‘數字玉米’!”8月14日清晨,新民市興隆鎮弓匠堡子村的試驗田里,露珠還掛在玉米葉尖兒上,村黨支部書記張利就開始舉著手機開啟直播。鏡頭前,他拿著卷尺丈量1米寬的大壟間距,指尖輕點手機屏幕,遠處的滴灌帶便均勻噴出細流;隨手掰下一根青穗,金黃籽粒迸出清甜汁液,“咱們的密植技術能種到每畝6100株,缺啥肥、啥時澆,土壤墑情儀說了算!”直播間內,彈幕瞬間刷屏,下單提示音此起彼伏。

  科技助力“新農業”,在弓匠堡子村的試驗田,遼寧省農科院的科技元素隨處可見:埋在土壤里的傳感器實時傳輸墑情數據,手機端就能精準調控水肥用量;專家遠程“云指導”替代傳統經驗種植,讓玉米畝產較傳統模式提升50%以上。

  張利向記者介紹:“每畝6100株的密植度,缺鉀補鉀、缺磷補磷,均用農家肥補充,科學種植讓玉米品質上乘。面對網友質疑,我們還直接連線專家進行‘云答疑’,用專業贏得信任。”

  目前,弓匠堡子村已形成“黨支部+合作社+電商”模式,“等玉米深加工線投產,玉米面條、玉米米查子都能通過直播發往全國!”張利信心滿滿。

  同樣洋溢著豐收喜悅的,還有大民屯鎮毓寶臺村。村里種植水果柿子,村黨支部書記李志坤表示,從選種到栽培,農業專家的技術指導貫穿其中,而與新民市總工會的合作更讓銷路不愁。工會會員走進大棚采摘,新鮮柿子直接端上職工餐桌,實現“從田間到舌尖”的無縫對接。

  在梁山鎮費崗子村,剛摘完最后一茬西瓜的地塊里,村民魏雙明正和大伙翻耕土地,準備種下近幾年逐漸走紅的羽衣甘藍。

  “我把5畝地流轉給村里,一年租金4000元,農閑時還能在這兒打工,每天賺120元。”自從跟著村集體做“西瓜+羽衣甘藍”輪作,他家的日子越過越有奔頭。西瓜收完種羽衣甘藍,“這樣土地不閑置,病蟲害還少。現在兩茬收入相當于過去三年!”

  新民市的特色農產品搭上“科技快車”,借勢“電商東風”,“新農業”正讓農民的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紅火。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

  記者 張晶 實習生 余曉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