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課堂“活”起來~市直機關工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創新學習形式
8月的沈城,草木蔥蘢,萬物并秀,一場別開生面的生態文明研學之旅在遼寧省沈陽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與沈陽新基靜脈產業園展開。近日,市直機關工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帶領機關黨員干部60余人,以“眼觀、耳聽、腳量”的方式,在科技創新與循環經濟的交響中,上了一堂生動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踐課。

場景一
實驗室里的生態密碼
在遼寧省沈陽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實驗展示區,全自動AI水檢系統可完成樣品瓶掃碼、分揀、開蓋/關蓋、復位、樣品傳輸、樣品前處理、批量檢測、分析質控等全流程自動化操作。在會商中心展示區,大家看到空氣質量多模式預報預警平臺集空氣質量日報、預報、污染過程溯源及案例分析等多個功能于一體,不僅可以即時顯示全市及各國控點位空氣質量情況,還可以溯源開展污染成因分析,并錄入案例庫,以便后續進行污染案例識別。“2015年以來,沈陽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穩步上升,從當年的207天到2024年的318天,優良天數比例提升30.2個百分點。”講解員的介紹,令機關青年干部們連連贊嘆。
場景二
垃圾山上的綠色蝶變
在沈陽新基靜脈產業園,百姓口中的“老虎沖”垃圾填埋場如今已變身為住建部“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基地”、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國家AAA級生活垃圾焚燒廠。參觀人員通過3D影片,從第一視角沉浸式體驗垃圾回收、發酵、焚燒、發電及轉化為電能、建筑材料和清潔水源的全過程。沿著參觀走廊前行,玻璃幕墻內全自動生產線有序運轉,“這里每天能‘吃掉’3000噸生活垃圾,年發電量可供12萬戶家庭使用”,企業負責人指著電子屏幕上跳動的數字介紹。登上園區觀景臺,曾經高達30米的“垃圾山”將變成綠草茵茵的生態公園。黨員干部們紛紛舉起手機拍照:“發到朋友圈分享一下,垃圾也能變成風景!”
對話:思想的碰撞
“這種沉浸式教學讓抽象理論具象化,打破了我們對環保工作的刻板印象。”工委宣傳部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說。機關黨委的小艾說:“深刻體會到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準備帶著孩子來參觀,把環保理念從娃娃抓起。”參與活動的青年黨員計劃組建“生態先鋒隊”,將所見所學轉化為社區垃圾分類志愿服務項目。
啟示:答好新時代的綠色答卷
“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眾追求高品質生活的共識和呼聲。”工委委員表示。工委負責人在總結發言時強調:“此次創新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方式,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總要求的一次生動注腳。通過構建‘理論導入-實地研學-實踐轉化’閉環模式,引導黨員干部從‘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將顯著提高學習質量,加速成果轉化,服務振興發展。”
夕陽西下,返程大巴上仍在進行著熱烈的討論。這場從實驗室到垃圾場的特殊實踐課,不僅刷新了機關干部們對沈陽發展成就的認知,更播撒下綠色發展的種子,為沈水之陽續寫更多綠水青山間的幸福故事。
沈報全媒體記者:劉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