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用原創音樂銘記偉大抗戰精神
交響音詩《烽火足跡》奏響“英雄之城”
8月31日晚,大型原創交響音詩《烽火足跡》在盛京大劇院激昂奏響。這部由中共沈陽市委宣傳部、沈陽市文聯精心打磨的交響音詩,以音樂為筆,以詩歌為墨,通過“起來”“抗爭”“勝利”三個篇章,串聯起東北大地14年抗戰的壯闊歷史。
用音樂,重述那段不能忘卻的歷史
當激昂、雄渾的旋律在音樂廳響起,“英雄之城”的英雄之氣便激蕩在觀眾心頭。
19時許,著名指揮家孫博特揚起指揮棒,激昂的管弦樂《烽火足跡》序曲劃破夜空。從九一八事變后沈陽人民打響抗戰第一槍的覺醒,到中共滿洲省委點燃革命火種的堅毅;從東北抗聯在白山黑水間浴血奮戰的不屈,到最終在沈陽完成對日本侵略者的莊嚴審判,16部原創佳作在旋律與吟誦中,重述著那段不能忘卻的歷史。
第一篇章“起來”聚焦民族意識的覺醒,男中音歌唱家王宋以沉厚聲線唱響《血染的日歷》,讓人仿佛看見沈陽人民舉旗抗爭、打響抗戰第一槍的悲壯決絕;白永欣的女中音獨唱《悲歌》低回響起,錐心之殤喚醒了奮進力量;王凱朗誦的《抗戰到底》字字鏗鏘,挺立著民族永不彎折的脊梁。第二篇章“抗爭”展現烽火中的不屈斗爭,崔麗娜演繹的《最后的家書》,字字浸透著趙一曼的鐵骨柔腸;男聲四重唱《白山忠魂》以雄渾和聲致敬楊靖宇;合唱《江魂·八女長歌》回蕩著八位女戰士“寧赴江流,不降倭寇”的氣節。終章“勝利”,是中國人民愛國情懷、民族氣節和英雄氣概淋漓盡致的展現,劉大勐朗誦的《最后的審判》擲地有聲;沈陽日報童聲合唱團合唱的《希望》,勾勒“手捧星光、向著未來奔赴”的圖景;男女聲二重唱《銘記》,用吟唱注解著歷史記憶的代代相傳;最終,交響合唱《奮進 奮進》以排山倒海之勢壓軸,激昂旋律響徹全場,音樂廳徹底沸騰,經久不息的掌聲里,既有對過往的致敬,更有對未來的奔赴。
用原創,禮贊偉大抗戰精神
音樂盛宴雖然結束,但一場難忘的精神洗禮卻讓觀眾和藝術家們心潮久久難以平靜。
“90后”醫生于澳說:“這16首作品背后都是真實的歷史故事,藝術家們通過合唱、交響樂、朗誦等多種形式把歷史鮮活地展現出來,讓我們年輕人讀懂這段歷史。我是跟幾個好朋友一起來的,這場演出讓我們在音樂中緬懷先烈,同時也深切感受到音樂傳遞出來的偉大抗戰精神。”
沈陽交響樂團二提琴首席田博翰說:“為了還原抗戰歷史的厚重感,團隊深入了解每一首作品的創作背景和故事以及創作方法,指揮家和作曲家逐句拆解每一首作品的旋律,只為用最專業的演奏、最真摯的情感來傳遞偉大的抗戰精神。同時我們也深刻感受到新時代文藝工作者身上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和薪火相傳的責任。”
總策劃和藝術總監陶承志說:“本場演出從策劃、創作到排演歷時半年多,在作品創作上,‘老中青’三代攜手以原創音樂讓歷史在藝術中煥發新生;在演出陣容上,沈陽交響樂團、沈陽音樂學院等精英齊聚,12位遼沈歌唱家與王凱、劉大勐等演員的傾情演繹,讓每個音符、每句朗誦都飽含深情;在表演形式上,不拘一格,既有美聲也有流行,既有獨唱也有合唱,既有管弦樂曲也有詩朗誦,就是希望通過豐富的表現形式來感染觀眾,讓觀眾在藝術享受中沉浸式感受偉大抗戰精神。”
烽火硝煙散盡,但歷史淬煉的精神火種仍在沈陽熾熱燃燒。從浴血抗戰到新時代振興征程,這座城市始終延續“不屈、奮進、擔當”的血脈。《烽火足跡》的奏響,是對勝利的紀念,更是對初心的召喚——當歷史旋律與振興交響共鳴,當先輩精神化作建設動能,沈陽正以勇于爭先之姿助力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用篤行實干之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沈陽篇章。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蓋云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