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推!從“輸血”向“造血”轉變 沈陽渾南區出臺新政促進社區經濟健康發展
中新網遼寧新聞9月5日電(記者趙桂華)創新“社區合伙人、慈善基金、社區企業”三大模式,激活基層治理新動能……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探索、系統總結,沈陽市渾南區日前正式印發《促進社區經濟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試行)》,成為遼寧省首個系統性推動社區經濟發展的區級指導性文件。
該《意見》聚焦“幸福新社區”建設目標,圍繞居民“一老一幼”服務需求,因地制宜探索“社區合伙人”、社區慈善基金、社區企業等多元化運營模式,推動社區從“輸血”向“造血”轉變,全面提升基層治理能力與居民幸福感。
三大模式落地:讓資源活起來、服務優起來、群眾參與進來
《意見》明確提出三種社區經濟主要運行路徑,以制度化設計破解社區發展資源不足、服務能力有限等難題。
“社區合伙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力量
什么是“社區合伙人”?簡單來說,就是街道社區黨組織“招賢納士”,邀請社會組織、企業、個體戶甚至熱心居民,帶著資金、技術、人力等資源參與社區建設。只要你有項目、有熱情、能服務群眾,就可以申請成為“社區合伙人”。
成為合伙人后,可以參與社區養老助餐、托育托管、文體活動、便民維修等各類服務項目。比如開設社區書房、興辦嬰幼兒托育設施、開辦社區食堂等,既能滿足居民日常所需,也能獲得合理收益。所有項目均由街道黨工委統籌把關,確保公益導向不偏、服務質量不降。




社區慈善基金:愛心可匯聚,善款有去處
想為社區做點好事,卻不知如何出力?現在可以通過“社區慈善基金”實現精準捐贈。該基金在街道黨組織領導下,依托具備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設立,專款專用,透明運行。
居民或企業可通過線上平臺、社區大集等形式進行捐款,每一筆資金使用都將定期公示。基金主要用于支持社區公益項目,如困難家庭幫扶、老年人關愛行動、兒童課后托管、社區環境提升等。項目由社區申報、基金管委會審核、慈善組織撥付,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

社區企業:居委會也能當“老板”,盈利反哺民生
最令人關注的是,《意見》明確允許由社區居委會出資注冊成立有限責任公司——即“社區企業”。這是渾南區在體制機制上的重要突破。
社區企業依法登記、獨立運營,可開展家政服務、社區市集、文創產品開發、場地租賃等多種經營性業務。例如,利用閑置用房開設社區食堂、創辦社區物流配送點、運營非遺手作工坊等。企業盈利將全部用于改善社區公共服務、補貼困難群體、獎勵志愿者等,真正實現“取之于社區、用之于社區”。

多方協同監管:守住底線,確保公平透明
為防止“變味走樣”,《意見》設立嚴格監管機制。嚴禁將社區公共資源用于抵押擔保或利益輸送,嚴禁設立“小金庫”、虛構項目套取資金,嚴禁個人從中牟利。街道紀工委全程監督,渾南區市場局、民政局、營商局等行業部門各司其職,形成“黨委領導、街道統籌、社區實施、多方監督”的閉環管理體系。同時,對表現突出的社區黨組織和社區工作者,將在評優評先、職級晉升等方面予以傾斜,進一步激發基層干事創業積極性。
從“治理”到“共富”:小切口撬動大民生
發展社區經濟,不只是為了“搞點收入”,更是新時代基層治理的一次深刻變革。中共渾南區委組織部部長楊旭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這份《意見》,把沉睡的空間資源‘喚醒’,把分散的社會力量‘凝聚’,把居民的急難愁盼‘解決’。”
如今,在渾南區的多個社區,已有理發店店主以“技能入股”成為社區合伙人,每月為老人提供低價理發服務;有社區依托慈善基金建起“托管家園”,為“雙職工”子女保駕護航;還有社區試水成立物業管理公司,承接轄區保潔、安保業務,既創造了就業崗位,又增強了自我服務能力。




未來,隨著更多社區經濟項目落地生根,渾南的社區將不僅是居住的空間,更將成為有溫度、有活力、有希望的生活共同體。在這里,每一位居民都可以是參與者、受益者,更是共建“幸福新社區”的主人翁。(完)